4月3日,广州中医药大学举行“故事思政”研究成果《杏林毓秀》新书发布会。学校党委书记张建华,兄弟院校图书馆代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活动。副校长潘华峰教授主持发布会。
《杏林毓秀》主编张建华教授致辞
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讲好中医药故事、讲好广中医故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特别策划、学校党委书记张建华教授领衔编撰的《杏林毓秀》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讲好中医药故事”德育品牌建设理念与路径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德育专项)的主要成果。
发布会上,《杏林毓秀》主编、学校党委书记张建华指出,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科研、管理融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着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探究思政工作的生成逻辑和路径拓展,逐步构建出“故事思政”的模式,把讲好中医药故事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切入点,挖掘学校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聚焦身边榜样,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榜样力量引导师生为发展振兴中医药事业接续奋斗。
《杏林毓秀》新书发布会现场张建华强调,“故事思政”模式是基于对思想政治工作一般性与特殊性叠加、外显性与内隐性融合的特性的认识。从理论上讲,“故事思政”的模式契合医学院校思政工作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内在要求。思政工作的一般性,就是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为医学院校的医学生,肩上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任务,因此作为医学院校,思政工作的特殊性又在于如何培养有家国情怀、仁心仁术的中医药接班人。从实践上讲,“故事思政”的模式,是对传统说教式的思政工作的一个创新,话语表达从“宣传”的模式向“宣传+讲故事”的模式转变,使得思政工作外显性和内隐形更好地融合,促使思政工作从“道理说教”转向“情感认同”。
张建华指出,《杏林毓秀》一书由六个篇章组成,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关怀下的中医药百年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疗卫生政策,并集中展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历程中涌现出的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矢志奋斗、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的人物和故事。他们中有在中医发展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铮铮铁骨扛起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任的邓铁涛教授;有在消除疟疾的浸漫征途上,以身试药,以异于常人的坚定信念亲身实验证实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教授;有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发出“这里危险,让我来”最强音的护士长叶欣。张建华表示,在“大医精诚”中医药文化的感染下,在这些前辈们的红色故事的激励下,一代代广中医人将这种精神薪火相传,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精神,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医疗、援外、扶贫等各个“战场”上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一批批广中医人临危受命、逆行出征,传承医者仁心,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在遥远的非洲岛国,有广中医人的长年坚守,只为帮助当地快速控制疟疾流行。在祖国遥远的边疆,有广中医人带着一片赤诚和大爱扎根,为当地患者带去福音,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一代又一代的“广中医孩子”,踏着前辈们的足迹前进,穿上白衣就成为一名战士,勇敢地接过接力棒奋勇奔跑。
“通过挖掘中医药故事的思政元素,探索中医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新路径,我们致力将此书打造成为中医药思政教育领域的“故事思政”素材,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籍由此书,对中医药在当代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张建华说。
发布会上,学校党委书记、主编张建华教授和编委会成员共同为《杏林毓秀》新书揭幕。张建华还向兄弟院校图书馆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编委捐赠了图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曾云珍、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辅导员池思晓分别从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角度分享了故事思政的体会。护理学院朱彤、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陈育彰同学结合自身实际分享了《杏林毓秀》新书的体会。